民族非遗文化璀璨校园
2021-01-13 08:01:37——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每所特色学校都肩负崇高使命
这里书香满园
这里风景如画
这里是杨帆起航的海洋
这里是雏鹰翱翔的天空
这里是梦想起飞的舞台
这里就是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学校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始建于1960年,是朝阳区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成立的、由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十二年一贯制公立美术教育示范学校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历经60余年的办学历程,形成了一校四址的发展格局。
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硕果累累、灰砖红窗、古朴典雅的校园景色使央美实验学校成为集学园、家园、花园、果园、乐园为一体的魅力学校。
学校秉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建设理念,把环境文化建设与学校办学理念和美术办学特色相结合,高度重视非遗文化传承,在小学、初中、高中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装饰了21种600余幅非遗大师作品,其中包括白族扎染、壮族织锦、水族马尾绣、赫哲族鱼皮画、鄂伦春族桦树皮画、维吾尔族挂毯等6种200余幅少数民族非遗代表作品,让学生在传统文化艺术气息中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髓。
【非遗文化】
(一)广西壮族织锦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代居住在我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部分地区。壮锦,作为广西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凝聚着壮族人千年的聪明才智、希望与梦想,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这种利用棉线、麻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手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着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作用。
2006年,壮族织锦技术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黑龙江赫哲族鱼皮画
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江汇聚的地方,生活着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赫哲族。历史上,赫哲人因穿鱼皮制作的衣服,被称为“鱼皮部落”。鱼皮制作技艺从此成为赫哲族人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鱼皮具有天然的鱼鳞花纹,多种多样,凹凸不平,又浑然天成。用这种独特材料制作而成的鱼皮画,是任何其它美术材料无法取代的,反映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成为艺术收藏的珍品。
鱼皮画图案采用人文图案和各种花朵、鸟兽、山水风景,粗犷奔放、虚实相间、新颖别致,镶嵌、镂空、浮雕,增加立体感和时代特色。用鱼皮制作的人物形象生动、形态各异,再现了人们生产生活场面;动物形象逼真、憨态可掬、栩栩如生;景物形象自然、令人回味。
赫哲族鱼皮画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汉族图案艺术精华,并不断进行创新,是中华民族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主要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聚居区,以及古代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聚居区。这些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桦皮占有一定的位置,被称为"桦皮文化"。
世代居住在我国东北部地区的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族桦树皮画是北方民族古老的艺术,是桦树皮制作技艺中的特殊工艺品,它在中国艺术品的舞台上独树一帜。最具代表性的鄂伦春族桦树皮画是利用整块桦树皮的自然生长纹理加以砸压、剪贴,即成为一幅幅自然的毫无人工雕琢痕迹的山水、人物、狩猎情景图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桦皮画不仅在中国造型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鄂伦春民族对美好风光的无限热爱。由于鄂伦春族人民与桦树皮文化密切相连,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桦树皮制品成为了鄂伦春民族的又一特征。
2006年,桦树皮制作传统手工技艺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贵州水族马尾绣
三都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南部,是水族人的主要聚居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水族人创造了自己独特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体系。
马尾绣是中国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及翘尖绣花鞋、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用品。
马尾绣工艺品远近闻名,远销海内外。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图案古朴典雅、抽象夸张,并具有固定的框架模式和浅浮雕感,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有刺绣“活化石”的美誉。
2006年,水族马尾绣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云南大理白族扎染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扎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以板兰根为染料,染出来的颜色青里带翠、古朴雅致,这种最纯净的蓝与白,是扎染永恒的色彩,也是白族人发明扎染的初心。
白族扎染品种多样,图案多为自然形的小纹样,分布均匀,题材寓意吉祥,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好评。它朴素自然,蓝底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大理白族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一千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2006年,扎染技艺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
新疆是世界地毯的发祥地,维吾尔族的地毯更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手工艺品,它集绘画、雕刻、编织、刺绣、印染等手工技艺于一体,被称为“东方地毯”。它将羊毛线盘绕起来打成结扣,栽在由经纬棉线交织而成的地毯底基上,以形成高出的绒面,包括设计、织造、平活、剪片、洗毯、整理等环节,图案吸收了古代青铜器、刺绣、织锦、瓷器等图案的特点。或悬挂于厅堂之壁,或展铺于室内走廊,是维吾尔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维吾尔族地毯品种繁多,花色斑驳烂漫,花纹对称整齐,线条粗犷豪放,色彩对比强烈。图素和设色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多层边框,几何图形内填入品类繁多的纹饰,结构严整而富于韵律,活泼多变而富于生活情趣,十分注重将同类色或对比色并置排列,在对比中充分显示各种色彩的个性,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2008年,维吾尔族地毯传统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的56个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遗产。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出版全国发行校本教材《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选萃》,并被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博物馆”称号。
【社团活动】
扎染,是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开展的非遗文化特色课程之一。课堂上,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扎染艺术的起源、文化和历史,欣赏扎染艺术作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基础的扎染技法制作丰富多彩的、具有现代特色的扎染手工艺品。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到中国民族工艺之美,在爱上传统工艺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一直以来,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作为朝阳区美术教育示范学校和北京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在秉承“尚德至诚 崇思唯美”的校训践行美育育人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承文明的义务和宣传文明的责任。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作品打造学校文化特色、营造学校美术特色办学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熟悉并掌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工艺流程,让他(她)们走上现代化传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