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写生(三) | 探梦古徽州 行笔绘暮春

2025-05-09 02:05:00

  呈坎景区

  5月9日,踏着清晨的朝霞,同学们开启了呈坎景区的写生活动。蒙蒙细雨中,整个呈坎景区如同一幅被岁月晕染的水墨画卷,天井漏下的光影在青石板上游走,这片粉墙黛瓦的秘境里,隐藏着令梁思成先生都惊叹的东方建筑基因,等待着同学们去挖掘。

  跟随老师的脚步,同学们纷纷寻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场景。画笔扫过水彩本的沙沙声中,时间忽然有了形状——是倒映着白墙灰瓦的永兴湖、是被誉为“江南第一祠”的罗东舒祠、也是天然与人文八卦的交融地八卦门。那些未及捕捉的云雾,早已在留白处酿成月色,等待某个湿润的黎明,重新漫上画纸边缘。

  这一天,美术生们在呈坎景区里用色彩记录着美景,书法生们则开启了另一番奇妙旅程。

  渔梁坝

  下午,大家踱进渔梁街。太阳颇烈,青石板路被烤得发白,沿街的老屋挤挤挨挨地排着,粉墙早已斑驳,露出内里的青砖。马头墙的檐角挑得很高,黑瓦上蹲着几只麻雀,见人来也不飞走,只是歪着脑袋打量。木门多半紧闭,偶有敞开的,映出一线幽暗,隐约可见坐着打盹的老人,偶有猫猫狗狗的叫声掺杂在这寂静的午后,倒也别有一番意境。

  漫步到坝口,水声忽然大起来,这座建于唐朝、横在练江上的渔梁坝,静静的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对岸的山蹲在烈日下,山影投在江面,竟似比山体本身更为清晰。

  胡开文墨厂

  离开渔梁坝,我们来到了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行走在墨香四溢的制墨车间,聆听着讲解员讲述徽墨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砚台在午后阳光里泛着青黑的光,墨工师傅从木匣中取出一块松烟墨坯,断面如古砚般闪着冷光:“这团黑,要捶打千次万次。”他枯瘦的手臂抡起铁锤,墨团在石臼中发出沉闷的声音。松烟混着公丁香、麝香和冰片等,伴随着捶打时不时飘出的苦香,在制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大家亲手体验了徽墨的制作过程,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屯溪老街的笔坊

  当日影斜斜切过青石板路时,我们拐进了屯溪老街的一家笔坊,非遗传承人杨师傅接待了我们。羊毫在骨梳间流淌如雪溪,混着黄鼠狼尾毛的紫毫,渐渐聚成笔锋的雏形,阳光透过,将他的身影投在石灰斑驳的墙上,与历代制笔人的剪影重叠,新成的毛笔斜插在青瓷笔筒里,笔锋含着未落的墨滴,像一管凝固的匠心,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亲手制作了独属于自己的那一支与众不同的毛笔,体会着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晚餐与生日会

  晚饭时间,餐厅充满了温暖与欢笑,生日会与本次旅程的影像视频更是给大家带来了意外惊喜;饭后我们观看了颇具特色的黄梅戏表演,一开始觉得黄梅戏的唱腔有点“奇怪”,但演员一开嗓,那种清亮婉转的调子立刻抓住了大家的耳朵,演员的水袖功夫更是令人叫绝,我们都忍不住纷纷鼓掌,连声喝彩。

  最令人意外的地方是,不仅有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还有同学们体验唱黄梅戏的环节。大家扮上装扮,从手忙脚乱到乐在其中,场面热闹非凡。通过学唱黄梅戏,我们发现:传统戏曲并非遥不可及,它可以是欢快的、互动的,甚至是“潮”的。当学生们笨拙地甩出水袖、磕磕绊绊唱出第一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时,文化的种子已然在心中生根,这不仅是对安徽艺术文化的欣赏,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与身心感悟。

  谢裕大茶文化博览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5月10日一早,同学们走进黄山谢裕大茶文化博览园,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茶文化之旅:戴上斗笠,挎上竹篓,指尖轻捻茶枝,细心挑选嫩芽,同学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短短两小时,青涩的“采茶工”们已汗湿衣背,却也在协作中体会到团队劳动的快乐。之后,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观看传统制茶工序——萎凋、杀青、揉捻、烘干。高温铁锅前,大家真切感受到“匠人精神”的温度与力量和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亲手采茶、制茶,同学们感受到传统茶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领悟了“一叶一芽皆辛苦”的劳动真谛;而通过跟随茶艺师学习奉茶礼仪,大家更是在氤氲茶香中品味“廉美和敬”的茶道精神,共同完成了一场传统文化的洗礼。

  蜀源村农家小院

  “阿婆阿爷,我们来帮您烧灶火啦!”中午时分,同学们分散走进蜀源村的农家小院,褪去游客身份,以“临时家庭成员”的角色,触摸真实的中国乡村肌理。  

  阿婆手把手教学馄炖包法:“馄饨皮要转45度角捏褶,这样煮的时候才不会散开。”瞧!一个个小元宝被同学们包出来。带着欣喜与激动,同学们将圆滚滚的馄饨下入了锅中。

  “笋要顺鞭挖,横鞭会伤根。”跟着村民上山后,同学们才真正读懂《挖荠菜》里“大自然有它的规矩”的含义。生物课本上的“地下茎繁殖”,在沾满泥土的双手间鲜活起来。  

  “不急着吃饭,先给阿公家写副新对联!”在等待灶上米饭蒸熟的间隙,研墨铺纸成了最自然的过渡。

  闭营仪式

  手执画笔临摹宏村马头墙;在“民间故宫”承志堂寻找徽派三雕;在谢裕大茶园,同学们化身“春日茶农”,指尖沾染晨露与茶香;当屯溪老街的灯笼亮起,同学们在石板路上挑战毛豆腐、臭鳜鱼,在舌尖的刺激中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闭营仪式上,同学们纷纷登台表达自己对本次写生研学之旅的感受,大家在真实的场景中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学生感受

  高一1班何相谊:踏上徽州,如入水墨画卷。白墙黛瓦错落青山间,马头墙似飞鸟展翅,砖雕纹样诉说岁月——牡丹寓“富贵”,蝙蝠抱钱喻“福财”,天井暗藏“四水归堂”的智慧。  

  写生三日,以赭石绘马头墙的沧桑,用花青染竹林的氤氲,更悟徽商“耕读传家”的精神。月沼边,倒影与建筑虚实相映,比画室更直观体会传统美学。

  在来时的高铁上,班主任杜老师忙碌为同学们搬行李的背影是那么的美丽,写生时,美术老师们细心的指导是那么专业,我们要感谢老师们一路上的细心教导与照顾。老师您们辛苦了!

  同学们也在这次研学中建立了更加深厚的友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也锻炼了自理能力,研学的收获不止于知识增量,更在于用身体丈量世界、用心灵感知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出对未知的好奇心、对美的洞察力,以及终身学习的内驱力——这些都是课堂之外,成长最珍贵的养分。

  高一2班何嘉蕴:书法生体验了造纸、制墨和制毛笔。了解并且体验到了平日里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纸和墨制作过程。体会到了“工匠精神”,有许多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支持着我们练习书法。

  造纸的时候,需要高超的技术才能把纸做平整。像我们第一次造纸,就需要好几次才能做出平整度统一的纸,而技艺老练的老师就可以一次性作出完美的纸。

  制墨的时候,工厂里有特殊的气味,同学们都忍受不了,而制墨的人们每天都在这里工作,相当辛苦。在墨厂,我们体验了描金。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细心的活,看似简单,但如果想作出完美精细的墨条并不简单。

  就在刚刚,我们荣幸的同非遗传承人一起制作了简易的毛笔。对毛笔毛的不同种类,笔杆的不同材质等有了深入了解。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研学经历,很高兴可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来到安徽。感谢老师们这一路对我们的关照与教育,感谢同学们这一路的陪伴与帮助,感谢导游们热心的讲解与精心的组织。高一的研学写生之旅,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高一3班刘一嘉:首先要感谢我们的老师,在这次研学经历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老师们辛苦了。这次研学令我印象深刻的活动有很多,就比如徽派园林的建造和黄山烧饼的制作,通过自己动手我掌握了许多新技能,同时也体会到了大国工匠精神。

  当我第一次走进西递、宏村的青石板巷,看见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时,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艺术源于生活”。徽州是一幅活着的中国画。在写生时,我观察到古民居的飞檐翘角与远山轮廓形成了天然的构图,黑白灰的层次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这次研学让我懂得,真正的创作需要双脚扎进土地。徽州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构图与色彩,更是对传统的敬畏。

  这次的徽州研学游,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它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探索,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悟离开,但徽州的魅力将永远留在我心中。

  高一4班王紫瑜:1.气候:南方,一下高铁就能感受到湿热的气息扑面而来;

  2.视觉:在之前:徽派建筑:白墙黑瓦,印象最深刻:老街:突然之间就下雨了,和朋友们吃了一碗馄饨,雨的气息与历史交融,从中感受到了老街带给我的独特感受

  3.味觉:我和朋友第一天在正规商家购买了毛豆腐,尝了一下,还不错,总的来说,味觉上有全新的体验,为一个北方人,只能说南方的食物还是太神奇了

  4.风土人情:能够从中感受到浓浓的当地特色!!

  p.s.:在写生的时候,当地的人们也会来围观,然后夸一顿,这份热情和人情味我也是感受到了!

  5.谢谢老师!!老师——就是——朋友!

  高一5班梁璟雯:我是本次活动的小组组长,也是5班的生活委员,此次活动我非常有感受。一是游览了徽州的古村落,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二是民俗体验,我们学习如何做当地的特产黄山烧饼,让我了解了许多当地的特色文化,既有对安徽历史的震撼,也有对自然的赞美。其次,在团队协作中我体会到了同学们的团结与独立,不仅增进了我们的友谊还学会了如何团队协作。

  然后是最重要的一点,古村落的天人合一,宏村水系设计,体现了古人的生态智慧,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我们终身学习的价值,激励当代年轻人不懈奋斗。

  还有就是徽商精神,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的传统,展现了商业与文化的融合,激励年轻人在市场经济中坚守道德底线。

  安徽深厚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积淀为美术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动力,它告诉我们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都在等我们发现与诠释,真诚感谢老师与领导的辛勤组织。

  高一6班于启楠:这段充满收获的研学之旅即将画上句点,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高一六班全体同学,向悉心指导我们的老师、和工作人员深深鞠躬致谢!是你们用专业的知识、耐心的陪伴指导我们把书本里的知识变成了鲜活的体验,无论是博物馆里的历史印记,还是古村落里的自然奥秘,都将成为我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记忆。

  这趟旅程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园林景观搭建的活动,同学们在各组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搭建成的景观各有特色,活动过程中使我们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更可贵的是通过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劳动的可贵。活动结束前的红色教育活动也使我与同学们受益良多,场馆里嘹亮的一首《我和我的祖国》,让我们在身处祖国大好河山欣赏徽州风光的同时,与祖国心连心。愿我们带着这份收获回到校园,保持探索的热情,勇敢追梦。

  

  5月10日,带着依依不舍,央美实验高一年级师生踏上了回程的高铁,本次活动,真正做到了“行中有思,思中有获”,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有所收获,实现全面发展。

  撰稿人:高一3班王梓旭;高一5班李依函、梁璟雯;高一6班崔瀛丹、于启楠

  校稿:张保华、贾军、张军

  摄  影:高一年级师生

  报送时间:2025年5月11日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Copyright © 2018 fa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180305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