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写生(二) | 探梦古徽州 行笔绘暮春

2025-05-09 01:05:00
  5月7日,我们踏上了去往西递写生的道路。如诗如画的西递古村被青山绿水环绕,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进入村落,在听完老师对作品的要求后,同学们纷纷踏入古村,寻找写生位置:小溪贯穿而成的稻田与草地、远处的零星树木、红色的电话亭、转动的风车、古朴的八角亭,绿中飘红的树莓,所有的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副和谐的人文自然画卷。同学们纷纷在石板桥上架起画椅、摆好颜料,用铅笔勾勒轮廓,用水彩点涂颜色,用相机留下印记。写生期间老师详细讲解了如何使自己的画面更生动,例如从不同地方取些合适的景放在自己要画的画面里,让近、中、远景各有内容等,同学们聚精会神,认真的完成着自己的作品,聆听着老师的讲解。    

  太阳逐渐升到最高点,用过午餐,我们开始了下午的写生课程,有些同学在原处继续完成上午的作品,有些同学背起画包,去寻找新的位置。面前的小溪清澈见底,旁边坐着洗刷木板的村民,这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让绘画过程更加有趣,时常会有游客前来观看,指点或是夸奖,都充实着我们的绘画过程。

  这一天的行程中,上午书法生去了碧山古村。刚到便见一片灰瓦白墙从山坳里浮出,犹如一叶扁舟,浮在青山碧波之上。村中小巷曲折,青石板被磨得发亮,马头墙高耸雕花,门楼却已斑驳。转过几条巷,遇一老翁,自称是村中最后的制陶人。他的铺面极小,架上排着些青瓷碗碟,釉色暗淡,多有裂纹。“这都是用碧山土烧的,”他指着远处一座秃山,“如今不让挖土了,卖完这些,也就绝了。”离村时,见一群孩童追逐嬉戏,书包扔在祠堂前的石狮旁。那石狮缺了半边脸,却依然咧着嘴笑,不知是笑游人痴,还是笑岁月长。

  午饭后,大家来到了秀里影视村,村中房屋皆是旧式建筑,青砖黛瓦,檐角翘起,颇有些古意。只是走近了看,那砖是新砖,瓦是新瓦,连木头上的纹路都是匠人刻意雕琢出来的。我们想,这大约便是所谓的“修旧如旧”了。其中一间房子挂着许多从村民手中收来的牌匾。导游说这些都是村民一代代传下来的。向村子深处走去,来到了造纸坊。老师讲解着古法造纸的工法,随后,众人轮流进行尝试,纸浆在帘子上流动时颇感有趣。太阳偏西时,我们离开了影视村。那翻新后的旧房子在夕阳下拖着长长的影子,像一本被重新装帧的旧书,烫金的封页下仍压着泛黄的岁月。

  第三天的行程,我们放松身心,用画笔描绘自然,感悟独属于徽州古村落的那份烟火气。

  天怒雷鸣,黄山市降下暴雨。原本的户外写生之旅只能临时改为在酒店内进行改画、绘画。但暴雨的降临并没有浇灭同学们热爱的心,我们依旧在楼道里奋笔绘画,享受绘画的乐趣,陶醉于徽州致景。同学们一张张的“徽景图”拼凑出了最美安徽。

  吃过午饭后,我们来到了徽州糕饼博物馆。了解了传统糕饼文化,大家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的亲手制作了黄山烧饼,体验了古法工艺,每一个圆圆的烧饼背后,都是传统手工艺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坚持。

  结束了手工体验,我们来到了徽州文化博物馆,了解徽州古老的过往,体会昔日的雄壮,感悟古人的匠心。同学们认真参观,仔细记录,在暴雨天气中,凭借着那份用心拨开弥漫的云雾,揭开徽州神秘的面纱。

  雨水渐停,夜幕降临,我们来到了屯溪老街。店铺的灯光,燃亮了整片天。同学们打着伞,三两成伴,漫步于老街。这一刻,我们仿佛站在时光的岔路口,不仅品味到了古时的味道,还回望了一段厚重的历史。雨越来越大,老街被氤氲的雾气笼罩,古雅的建筑、雨水的淅沥、活泼的少年,为这一天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撰稿人:高一3班王梓旭、王锶齐、陈欣怡、高一4班何紫嫣

  校稿:李雪然、周敏、张军

  摄影:高一年级师生

  审核:易瑾

  报送时间:2025年5月9日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Copyright © 2018 fa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18030521号-1